含山百事通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投资理财、国际资讯、教育科研、生活百科、综艺娱乐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2-08-21 19:13:01
云影视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://www.yundy.cc
1981年,在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内,工作人员告诉他,香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,名叫金庸,一直希望能拜见他。
得知此事后,邓公立刻让工作人员安排接见金庸先生。
在那时,为了保障国家领导人的安全,在接见金庸之前,保卫部门对这位香港人士进行了审查,而查出来的两件事,却让他们觉得不太妥当。
在他们向邓小平报告之后,提议取消这次会面,而邓公却说:“不用计较,安排查先生来吧。”
金庸先生为何会对国家领导人感兴趣?
安保人员查到的两件事是什么?为何会让他们有所顾忌?
在他们见面后,又发生了什么事呢?
心系家国的侠士
提到金庸,当代人们应该无人不知。毕竟,没有人不为他笔下的武侠故事中敢爱敢恨的人物形象动容。
金庸
但他作为香港《明报》创始人的身份,恐怕就没那么广为人知了。
1924年,金庸在浙江嘉兴出生。在他8岁那年,接触到了武侠小说。
金庸先生的学生时代过得不太顺利。
中学时代,他曾因为讽刺投降主义而被学校开除,经人介绍转学后,才完成了后续的学业。
后来他考入大学,又因为对学校内的一些行为不满,向校方投诉,却被退学了。
在此期间,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,后来进入上海一所大学进修法学课程。
1948年,金庸结束了在校的学习,前往《大公报》香港分社,担任副刊编辑。
几年间,他以姚馥兰和林欢的笔名写过很多作品,包括文艺小品、剧本和影评。
而江湖上的政治阴谋经他描写后跃然纸上,离不开他这些年在工作期间和政治人物打交道的经历。
邓小平年轻时
对于中央上的领导人物,金庸最为关注和钦佩的,就是邓小平同志。他曾公开表示,自己十分钦佩邓公顽强不屈的性格,去北京最想见的人就是他。
在邓公遭受不公正对待时,金庸多次在自己创办的《明报》上发表评论,为邓公打抱不平。
金庸表示,邓公就像自己笔下的郭靖,性格刚强,气度不凡,始终坚持朝自己的理想奋斗,即使遭遇命运不公,也不屈不挠。他十分佩服邓公“为国为民”的高尚境界。
但作为邓公的“超级粉丝”,金庸当时因为一些历史原因,始终无法与邓小平同志结交。
不过,那些眼前的困境并没有打破金庸对邓公的“滤镜”。
在那种形势下,金庸曾公开大胆支持邓小平同志,表示邓小平未来一定会重返领导岗位。
对于这种言论,当时香港报界都说金庸疯了,胡说八道。
而事实上,最后金庸的预测成真,邓公果然东山再起。
邓公恢复工作后,金庸又在自己的文章里公开支持他。
自邓公重新走上我国政治舞台中心后,金庸想要拜见邓小平同志的心情又变得急切起来。
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见一面自己崇拜了许多年的人物,亲自感受一下这个伟大的政治家的风采。
1981年,这个愿望终于有机会实现了。
相互欣赏
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,我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,很多海外知名华人都接到了政府发出的访问邀请。作为《明报》社长的金庸先生也在受邀之列。
接到邀请后,金庸立刻表示愿意回大陆访问,不过同时,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请求,那就是希望可以拜见邓小平同志。
金庸表示,邓小平同志是一个有着很高的决断力,不顾自身荣辱和安危的伟人,自己很早就想见他了。
而不仅是金庸先生十分崇拜邓公,希望能有瞻仰伟人风采的机会,邓小平同志也十分喜欢金庸的武侠作品。
另外,除了是金庸先生的书迷之外,邓小平同志还考虑到了金庸拥有的社会影响力以及他的政治立场。
金庸先生一手创办了《明报》,在海外的影响力较大,当时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关键阶段,正需要将我国的新思想传到海外的媒介。
况且,在台湾问题上,金庸先生也立场明确,坚定拥护“一个中国”的政策。
金庸先生的爱国情怀,和他表现出来的希望两岸统一的殷切愿望,让邓公认为他是一个非常适合在沟通两岸问题时,向海外传递中共对台工作信息的人。
因此,在收到金庸的拜见请求时,经多方考虑,邓公同意了安排一次会见。
然而,保卫部门却提出了相反的建议。
保卫部门:接见金庸可能产生不好的影响
香港人士拜见我国领导人,按惯例是需要对求见者的身份进行审查的。可就在保卫人员按流程审查金庸时,却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。
第一,是金庸的个人问题。
金庸先生曾有过两段失败的婚姻,他的第一任妻子名叫杜治芬,两人当年在杭州结下缘分,坠入爱河。
后来杜治芬跟着金庸去了香港,可到香港之后,金庸却一直忙于工作,对家庭疏于关心。长此以往,杜治芬对这段婚姻不再抱有希望,向金庸提出离婚,独自回了大陆。
后来在创办《明报》期间,金庸认识了第二任妻子朱玫。
朱玫是一个记者,在金庸创业期间的资金困难时期,甚至变卖了自己的首饰,把换来的钱给了金庸创业。
而当金庸事业大获成功之后,这对患难与共的夫妻却在婚姻中走到了终点。
结婚20年后,金庸提出离婚,迎娶林乐怡为妻。
林乐怡比金庸小29岁,这场婚姻当时闹得满城风雨,大家都说,金庸找了个“小龙女”。
但金庸从未将外人的言论放在心上,出席各种场合都带着自己的爱妻。这次访问大陆,金庸也要求带着林乐怡一起拜见邓小平同志。
在保卫部门的工作人员看来,金庸的几段婚姻状况在香港影响有点不好,这次还要带着遭受非议的妻子来拜见国家领导人,是否有一些不妥?
但在向邓公报告此事后,面对保卫人员的顾虑,邓公却表示,与人交往,没有屏蔽家人的道理,来者都是客。
就这样,金庸的个人问题解决了。然而还有另一个问题,那就是他在政治方面的状况。
我们知道,金庸此人对政治十分热心,发表言论也没有顾忌,非常大胆,这一点从当初他在特殊时期公开支持邓公就能看出。
但保卫部门对于他曾发表过的出格言论并不在意,让他们介怀的是另一件事。
1973年时,金庸先生曾接受国民党的邀请,前往台湾访问。当时由于蒋介石身体虚弱,没有亲自接见他,接见金庸的是蒋经国。
当时蒋经国和金庸相谈甚欢,大谈自己的政治立场,还交流了很多深入的话题。后来金庸还去参观了金门岛。
这段经历让金庸名声大噪,他在香港文化界的地位也因此有了很大的提升。
在外人看来,金庸不过一届文人,却能得到政治家的亲自接待,他的作品里谈到的政治,原来都是有所考据的。
而这正是保卫部门的工作人员所担心的事。
金庸与蒋经国父子大谈天下事,他们的交情有多深?金庸本人的态度又是什么?如果我国领导人接见了金庸,会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?
当邓公得知工作人员的顾虑后,却大方表示,不管金庸见过谁,自己都要见他。
而邓公如此慷慨大方的原因,是他从金庸的武侠作品中,看出了作者暗含其中的家国情怀和人文主义。
尤其是《射雕英雄传》,他十分喜欢郭靖这一人物形象,也非常认同书中的价值观。
在这两个问题都“不是问题”后,金庸终于启程,来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,邓公早已在此等待,准备迎接这位自己仰慕已久的作家。
遥望多年,互相欣赏的两人终相见
当时金庸访问大陆正是酷暑难耐的7月,为了表示自己对拜见邓公一事的重视,金庸先生特意穿了一身西装。
据金庸先生回忆,当时天气很热,他们一行人因为意外迟到了,但邓公一直在门口等着。一见到他们,邓公就连忙迎上去,笑着说:“欢迎查先生回来看看,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。”
邓小平接见金庸
而见到自己崇拜多年的“偶像”,金庸先生也是十分高兴。他紧紧握着邓公的手,说道:“我一直都很仰慕您,能与您相见是我的荣幸。”
后来进入会堂,看金庸穿着西装如此重视,邓公还主动表示先生不必拘礼,天气这么热,让金庸把外套脱了说话。
才和邓小平同志相处短短几分钟,金庸就从中感受到了伟人的风度。
当时的邓公在各方面都如同他自己说的一般,十分随意,并不拘礼,甚至从中很难看出这位老人曾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,就好像走在路上随处可见的一个普通老人。
邓小平与金庸会谈
邓公不仅主动向金庸先生的家人问好,还主动和孩子们聊天,询问他们的年纪和学习情况,和孩子们相处得十分融洽。
这让金庸先生的心也逐渐平静了下来,不再那么忐忑。
不过,在随后的谈话过程中,金庸却无数次感受到邓公与常人截然不同的气度和风采,深深为之折服。
一见如故,相谈甚欢
在开始正式会谈后,邓公主动给金庸先生点了一支烟,说道:“现在我国还有三件大事要做。”
接着,邓公一一向金庸先生道出了自己的想法。
邓公表示,第一件大事,是要在国际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,维护世界和平。
第二,是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,尽快推进港澳台回归。
而第三件事,则是加强经济建设,要让人民真正地富裕起来。
当他说完后,金庸深受震撼,再次被邓公的睿智折服。
金庸与邓公的想法不谋而合,他认为,要想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,当务之急就是加快经济建设,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。
谈话过程中,对于金庸先生关注的各项重大问题,邓公都发表了相应的见解。还问金庸先生作为媒体工作者,大家对于中央的一些决议有没有什么意见。
金庸如实说出了自己的想法。在他看来,他们都认可当前的国家政策,也很看好新中国的发展。
不过,在新中国发展期间,各项政策变动实在是太快了,很多人都担心,未来这些政策还会不会继续反复多变。
听到他的担忧,邓公深表同意。他表示,要想政策不再随意变动,使其连续持久,那就要加快四个现代化的建设。
邓公向金庸介绍了一个新概念,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。与此同时,邓公表示,生活在香港的我国人民也不必担心,这不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任何影响。
在谈到刚结束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时,金庸先生想到了自己一直以来都很好奇的一件事。
在这次会议的人事变动中,本来邓公可以当选主席,但他却坚持担任副主席,金庸表示,这样的风度确实令人佩服。
而邓公听到金庸先生的话后,却只是微微一笑,向金庸讲述了自己坚持只出任副主席的真正原因。
原来,随着邓公年龄的与日俱增,在终日为繁忙事务操劳的情况下,他的身体已经发出了抗议。一旦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,就会觉得十分疲惫,身体吃不消。
当前我国的首要任务是搞好国内的经济建设,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。
而若是出任国家主席,每年都会有很多外国元首来拜访我国领导人,作为主席肯定要出于礼节前去接待,一来一往肯定会消耗很多时间和精力。
在邓公看来,这种外交的必要性,完全不比建设新中国来得重要。因此,自己只好一直当个副主席了。
听闻这一真实原因,金庸先生立刻感受到了邓公的无私。
说完这个话题,邓公突然问道:“世界上有多少种社会主义?”
彼时的金庸先生突然被问到一个自己从未考虑过的问题,答不上来的他显得有些许窘迫。
看出了他的尴尬,邓公主动为他解围,说:“不要紧,我也说不上来。我想,总有一百多种吧。”
随后,两人又就世界问题和国际关系做出了讨论。而从邓公发表的见解中,很明显能看出,他并非只站在我国人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,而是真正地考虑到了世界各国人民。
例如中日问题,在抗战期间,我国坚决维护自身利益,顽强抵抗日军侵略,双方展开了无数场血战。
而现在身处和平年代,邓公表示,不能只重视我国人民的利益,还要关心日本人民的利益。
在苏联问题上,邓公指出,虽然曾经苏联为我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,甚至还曾照亮了我国的前进方向,但如今的苏联和美国一样,都是霸权主义者。
不过,若是美国和苏联能够和平合作,不干扰外国政策,不主动挑衅侵略他国,那么世界也会更加太平。
听了邓公一系列关于国际关系的见解,金庸更加切实地感受到,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,心中有大爱,明辨是非,十分具有大国领导人的风范。
而接下来邓公的一番话,更让金庸深受感动,感慨邓公心思细腻。
邓公主动提到了金庸的父亲,他当年正是死于斯大林发起的极端“镇反”活动,对于这一时代下的悲剧,邓公深感惋惜。
经过一番交谈,两位一见如故的老朋友从天南侃到海北,交流了不少关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看法。
“欢迎查先生多回来看看”
会谈很快到达了尾声,金庸先生起身告辞,邓公也随之站起来,将他送到了会堂门口。
在门外,两人又站着聊了一会儿。邓小平同志再次紧握金庸的手,跟他说:“查先生,以后一定要多回来看看,最好是每年一次。”
这次会面,对于香港同胞和内地同胞意义都十分重大,这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于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殷切愿望。
当天晚上,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邓公在人民大会堂接见金庸的新闻,瞬间轰动了各界媒体,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。
金庸先生返回香港后,瞬间成为了一位政治名人,毕竟他可是邓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的第一名香港同胞。
后来,金庸先生在《明报》上发表了两篇文章,分别记录了在会谈过程中他与邓公的谈话记录,和这次访问大陆的情况。
这两篇文章一经刊登,当月月刊立即被香港人民抢售一空,一时间洛阳纸贵,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大陆的情况。
后来《明报》迅速加印,当月连续加印三次,才满足了大家的购买需求。
多年后,在接受采访时,提及当年这场轰动一时的会面,金庸仍然觉得当时做了一个十分正确的决定。
在他心中,邓公是一位有胆识,有格局,有风度的伟人。因此在后来邓公关于香港问题,提出“一国两制”的构想时,很多人都不理解,金庸却主动坚持拥护这一政策。
不仅如此,金庸先生还自发担起了宣传这一政策的重任,凭借他在华人圈中的影响力,极大地扩大了这一政策在世界的影响。
可以说,香港成功回归祖国怀抱,也离不开金庸先生的不懈努力。
遗憾的是,邓公没能亲眼见证香港回归的盛况。邓公逝世时,金庸曾说:“十几年前,和他一起抽烟谈话的场景,至今仍历历在目。”
结语
金庸笔下的人物,都几乎具有很强烈的家国情怀,或许这也正是邓公拜读他的作品后,被作品以及作家本人深深吸引的原因吧。
两位“侠之大者”,因同样心系家国而结缘,这场两人互为对方“粉丝”的会面,属实意义非凡。
注:图片来源于网络